Vegas Chinese Logo

Traditional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search
   INDEX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HOME > ARTICLES > 城市新聞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③|“俞老师”为何成了一群山娃娃的“俞妈妈”?真相让人动容!

江苏省侨联

八年间,每年春节一过,俞晓冬都会拖上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钻进大别山里。讲起原因,就要从2014年的夏天讲起。

那个夏天,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战友们组织了一次大别山之行,请俞晓冬带上古筝为山里的留守儿童表演。悠扬的曲调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学校教室里回荡,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奏罢,有老师问了一句,“俞老师,您能不能留下来教孩子们弹古筝?”看着台下一双双清澈天真的眼睛,俞晓冬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可以,没有问题!”一句话,一份承诺。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俞晓冬,此后便成了一群山娃娃的“俞老师”,也成了他们的“俞妈妈”。

自费20万元,在大山里建起了一个“古筝班”

留下来,给山里的孩子上古筝课,可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而是一个需要用行动践行的“承诺”。对俞晓冬而言,要克服很多困难。

2010年,50岁的俞晓冬在体检时查出了肺部肿瘤,一场手术让她大伤元气,之所以去金寨,也是战友们希望她能呼吸一下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带上心爱的古筝,原本计划进山休养身体俞晓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留在山里,给山里的娃娃们做古筝老师,而且这一干就再也割舍不下来了。

在山里住了两个晚上,俞晓冬匆匆赶回了南京,琢磨起怎么给山里的孩子们上古筝课。学校里只有一间教室可以提供,古筝哪里来?曲谱哪里来?一架近千元的古筝对老区农户家庭来说,是一件奢侈品。详细了解了学校和学生的难处后,俞晓冬二话没说,自掏腰包,前后花了20万元为孩子们配齐了古筝和其它学习用品,还将孩子们要用的琴凳、曲谱一一配齐,就这样建起了古筝教室。

有了教室还要有教师。俞晓冬把自己退休后开设的课程全部停掉,全心全意钻进山里做一名古筝老师;还从自己的学生里,选出了有爱心、愿意到山里支教的学生作为助教,一起服务山里的古筝班。

然而,这条支教之路并不顺利。当俞晓冬拖着100多斤、几乎全部装的礼物的行李来到南京南站,她才发现列车停靠的站台要穿越整个候车大厅。100多米的距离,她几乎是一步一挪,挣扎着把行李搬到了终点。但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她,“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怎么能还没开始就哭?”

身体原因,俞晓冬需要尽量避免感冒,但忙碌起来的她总是顾不上这些,时常感冒。久而久之学校附近的卫生所、稍远一点的县城医院里的医生都认识了这位从南京来的“古筝老师”。“要做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倔强的俞晓冬把教孩子们弹古筝看得极重。她说,“只有死过一次的人,才能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我把它看成是上天给我的一门功课。”

用心陪伴山娃娃,“俞老师”变成“俞妈妈”

去山里的前三年,俞晓冬每年都要在金寨呆上180多天,春节、生日都在大山里度过。她依然记得2015年的1月,当她走进教室,全班同学起立:“祝俞妈妈生日快乐!”甚至还有不少孩子把她的生日刻在琴盒上、课桌上、家里的墙上。俞晓冬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从哪天起,“俞老师”就变成了“俞妈妈”。

古筝教室的黑板平日用得不多,后来几乎成了孩子们的“表白墙”:“俞妈妈:大爱无疆,您是改变山娃娃命运的人。”“俞妈妈:指尖流淌师恩,琴韵伴我成长。”……
陈果是俞晓冬的第一批学生,“我去她家送琴时才知道,太穷了,真的家徒四壁。”俞晓冬的思绪又回到了7年前,“但是当我听到婉转的筝音从黄泥土坯墙里飘出来时,那对我来说就是天籁,眼泪立马就下来了。”音符在指尖流动,情感在心间扎根,俞晓冬说,教孩子们弹古筝,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面对着这些孩子,俞晓冬几乎倾其所有。她和孩子们用手电筒对着空中画三个圆圈为信号,相约在星空下漫步;她们一起在夏夜捉萤火虫,玩“老鹰捉小鸡”;她帮孩子们梳头、理发、系鞋带;每一次从南京回金寨,她的大行李箱里塞满了零食、玩具、冻疮膏……俞晓冬就是“俞妈妈”。

今年的5月20日,俞晓冬大山里的学生孔享打来电话,“娘俩”聊了很长时间。瘦小、不爱说话的孔享“不合群”。俞晓冬在古筝课上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就把他调到第一排,时不时地盯着他,找机会跟他聊天。春去秋来,不爱说话的孔享话多了起来,也愿意和俞晓冬吐露心事了。有一天,俞晓冬回宿舍的路上,孔享远远地朝她丢了个搓成团的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俞妈妈,我爱你。”“从孩子身上,我一点一点地看到了他们的改变。”俞晓冬说。

其实,古筝只是一个载体,它带给孩子的是一种陪伴,弥补了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对孩子情感照护的一种缺失。俞晓冬说,“我也非常感恩这些孩子,他们也让我在大山里获得另一种人生经历。”

相信爱能创造奇迹,让音乐为孩子的人生引路

付志宏、付志远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是出了名的“调皮鬼”,学校差点就把他俩“赶出”古筝班。了解了情况,俞晓冬决定重新树立他们的自信。课堂上,但凡他俩取得一点进步,俞晓冬都要大声在全班表扬,出了错则只是跟兄弟俩“咬耳朵”纠正。

改变随之而来,每次放学,兄弟俩都要抱一抱俞妈妈;俞晓冬腰椎间盘突出,上课时他俩轮流端上板凳当起“小尾巴”,让她能随时坐下指导同学;现在这对双胞胎毕业了,只要回到村子,都要来学校看望恩师……俞晓冬常说,爱总是能创造奇迹。

让俞晓冬更在意的是孩子们能不能在艺术的陪伴下快乐成长。也正因为这样,只要一有机会,俞晓冬就会带着孩子们参加演出,南京的“大舞台”都曾留下过山娃娃们的笑声,他们甚至还登上过网络春晚的舞台。

俞晓冬总是说:“我来这里并不是教他们弹琴这么简单,而是要给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路。”开班数年,俞晓冬可以清晰地记得自己所有学生的名字。古筝班里的孩子毕业,她不仅准备好礼物,还要结合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写一句寄语,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走得顺顺利利。

身在国外的妹妹知道俞晓冬在支教,特意拿出数万元,为古筝班购买教学设备。俞晓冬更是从物质、人力、教学资源等方面协调,全力保障古筝班的正常教学,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贫困学生及其家庭。

俞晓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当初定下的5年支教计划,如今已被她延长到了10年,“不是宝贝们离不开我,更多的是我离不开他们。”她说,“我左右不了生命的长度,但是我要用有意义的事情,增加它的深度。”

一年又一年,送走一批孩子又迎来一批孩子。听到新来的孩子们怯生生地喊,“俞妈妈、俞妈妈……”那一刻,俞晓冬知道,自己走不掉了。她说:“只要我身体允许,就要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view: 44688

RECOMMEND

台積電美國廠遭控歧視非亞裔員工 面臨集體訴訟

中加州沙塵暴 152號公路20車連環撞

海湖莊園巡邏 機器狗加入川普安保團隊

光影汇聚 世界共赏: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启幕

京華城案延押確定後首度借提 柯文哲剃光頭應訊

Low Cost shipping from Las Vegas to China
Taiwan Chinese Academy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vcnn.com Software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

fackbook logo twitter logo   google logo   Youtube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