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三級警戒從五月中持續到七月中旬,各級學校改採線上教學,老師們備起課並不比實體課程輕鬆,必須蒐集更多元且豐富的教材提供給學生們;來台發行已11年的大陸《讀者》雜誌過去就是許多學校指定為學生的參考讀物,近來更接獲許多老師的詢問,希望能提供社方能提供《讀者》電子書,或是指定篇章的電子檔,以方便學生可以在線上閱讀,《讀者》雜誌均立即免費提供,也是《讀者》11年來再獲各方肯定的榮耀。
在台發行已10年的大陸《讀者》雜誌,再獲我文化部核准新年度(110-111)的發行,刊號仍為「部版台陸誌字第0001號」,內容以溫馨感人的故事贏得許多讀者的喜愛,也以口碑相傳而獲得不少圖書館、學校、企業和個人的訂閱,更有許多大中小學教授和老師的推薦給學生和家長。
以下是數篇文章都獲得老師們的推薦,提供閱讀者參考其談古說今的多元視角,以新世代資訊與生活態度引導閱讀,即便是多年前的文章,仍然頗具新鮮感和前瞻性。
(一)2014年3月號《彎腰撿到2個億》,報導毛利元新發現排水道散落著一些硬幣,他大量調查發現,東京的排水道是個「黃金水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竟然撈出硬幣價值超過2億日圓。
(二)英國作家寫天上的《繁星》,父母會認為應該帶孩子去天文館,藉由專家解說,培養出對天文資訊的渴望,頂尖企業家都要上太空了,然而更需要將這種興趣帶上人文色彩。
(三)《人人都是「賽柏格」,什麼是「賽柏格」》,60年代的航太工程師曼菲德‧克萊恩斯和內森‧克萊恩提出賽柏格(Cyborg)概念,Cyborg一詞由控制論(Cybernetic)和有機體(Organism)拼接而成,人體與機器相嵌合、構成自我調節的人機系統。(詳見2021年4月號)
(四)引申許多著名電玩的特色,如:電影《阿凡達》《星際爭霸戰》和電玩《魔獸世界》等,對於青少年的學習成長,仍需正面看待《打遊戲的教育意義》。
(五)美術課的題材《莫蘭迪色高級在哪兒》,這種國畫裡清湯寡水的顏色,居然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國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級色。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者陳望衡教授提出,中國的審美範疇有妙、神、逸、清四個境界。
(六)「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寫《最可靠的支持系統》,談張愛玲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祖母,但她說:「我跟他們的關係只是屬於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裡,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這真是一段非常有洞察力的話。我們何止和自己的祖先有這樣的關係,我們和自己的一切支持系統都是這樣的關係。(摘自2021/03)
(七)楊宙寫《一個孩子的清白》,談歷經明清兩時代的絕代散文家張岱,他沒做過明朝的臣,原是個大少爺,因為已經寫了十七年的有明一代史書《石匱書》尚未寫完,卻在貧窮中堅持著述,實現心願。《石匱書》和他的多樣文集,都是文學瑰寶,附短文為證。(摘自2021/02)
從孩子的電玩科技新知到藝術人文,從新聞報導觀察社會,愛吃愛玩、愛自己的生活、愛自己的血脈長輩、愛自己的社群家國,今日的名嘴和古今的名筆,能說能寫都須能夠廣泛閱讀,通古知今、期許未來,《讀者》的好文章盡在其中,都是學科中能夠旁徵博引的通識材料,知識、理性和感性交融著人的不斷成長,多讀課外書,學生和老師都值得首選《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