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S > 城市新聞 | |
金剪生花,周冬梅的剪纸“跨界”之路福建故事 | |
不久前,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闪耀亮相,让来自全球各地的展商领略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魅力。来自福建的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冬梅带来了形式各异的浦城剪纸,既有优秀作品既有传统花样,也有现代作品,以及文创品,她还拿起剪刀进行现场创作,赢得了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赏。 第一次参加进博会的周冬梅希望在进博会的大舞台上,能让浦城剪纸被世界“看见”,她还意外收获了一批订单,上海一家工艺美术公司需要订一万多张的剪纸,用于礼品套装中挂历的装饰。 多年来,周冬梅一直致力于浦城剪纸技艺的研究、传承与发展,这几年,她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让传统非遗大放异彩,生生不息。 “跨界”融合 让剪纸放光芒 在进博会的福建中华老字号展区,周冬梅的展位前,手机壳、手袋、水杯、茶垫、丝巾等各种剪纸元素的文创品,琳琅满目。近年来,周冬梅创办的“剪花嫂剪纸坊”加强剪纸产业项目的策划包装,积极尝试把古老剪纸技艺和生活文创、乡货、餐饮进行“跨界”融合,让浦城剪纸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剪纸过去用在民俗活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结合了生活用品,才具有实用性,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周冬梅从各类艺术、设计中汲取养分,开发出了十多种含有剪纸纹样的衍生系列产品,让这个传统技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真正能融入现代生活。 去年,福建提出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周冬梅以此为主题创作出了剪纸作品,用高铁把永定土楼、武夷山、厦门日光岩、福州三坊七巷、莆田妈祖等串联起来。今年剪纸作品图案应用到了丝巾上,取名《剪纸与丝绸之路》,获得了2020福建文创大赛的铜奖,接下来还将应用到领带、瓷器等物件上。 周麻婆是福建一家知名的餐饮企业,推崇“家”文化,创始人周红霞也是浦城人。几年前,周红霞和周冬梅在一次交谈中,提到如何把家乡的传统文化向外传播,进一步提升周麻婆的文化内涵。双方多次沟通,构思出了非遗剪纸主题餐厅,让顾客在吃饭的同时去了解剪纸文化,既喜庆,又有韵味,还能营造家的感觉。 周冬梅对周麻婆的logo进行了剪纸创作,经改造后的logo,更加灵动、有生命力,让人有亲切感。周冬梅还为周麻婆量身定制一幅《纸短情长》的剪纸作品,卷长6米,她和团队为期一年的创作、一个多月的手工制作才完成。 “这幅作品构思花了很长时间,经过了几次改稿不断完善。” 用什么内容来呈现家文化?周冬梅经常独自在工作间里冥思苦想,小时候家乡的生活场景逐步在她的脑海中浮现:老人下棋、小孩捉迷藏、磨豆腐、过年杀猪宰羊、妈妈在做家常菜,最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家常菜等。她把这些画面用纪录片式的手法串在一起,以游子归来的视角,将五代同堂的家生活场景融为一体。 在周麻婆的餐厅里,不同的剪纸图案印贴在餐具,杯具、餐厅墙壁、窗户、桌椅、柜台、灯罩等地方,将传统之美融合在现代设计中。目前已经在广西、武汉、福州、厦门等地开设了40多家剪纸主题餐厅,还成立了“周冬梅剪纸艺术工作站”,并把剪纸产品进驻了积分商城,会员可以用积分兑换剪纸非遗文创作品。 非遗主题餐厅是周冬梅将剪纸进行深度跨界融合的一个缩影。最近,她还把剪纸与南平的茶文化进行结合,和武夷姑娘茶空间在福州、南京等地开设了十多家剪纸主题茶文化体验馆,借助他们的平台展销剪纸产品,进一步扩大浦城剪纸的影响力。 成立剪纸坊 潜心钻研剪纸技艺 浦城剪纸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到清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演变,浦城剪纸既保留中原文明印迹,又融入吴越源流遗风,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浦城剪纸礼品花,在题材内容上非常丰富,每种花样背后都有不同的含意,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周冬梅告诉记者,浦城剪纸最大的特点是“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剪纸的图形和装饰对象的物品对象相似。 1967年出生的周冬梅学习剪纸已经有近40年。她回忆道,孩提时,每逢喜庆年节、民俗活动,剪花嫂、剪花婆就会聚在一起剪纸,贴在门、窗、柜上、礼品上,烘托喜庆的气氛。 “小孩子觉得很有趣,也会凑热闹,跟着学剪纸。”从小耳闻目染,剪纸在周冬梅心中萌芽。10岁时,她就拿起了剪刀,跟着外婆和民间老艺人学起了剪纸,从最简单的双喜字开始剪,再到一朵花、一只动物等越来越复杂的花样。 学校毕业后,周冬梅被安排到了浦城县文化系统工作,还担任了浦城县图书馆馆长。期间,她参与了全县剪纸普查和资料整理的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 “那时从民间收集了很多的剪纸,花样风格各异,惟妙惟肖,令人震惊。” 周冬梅对这一传统技艺深深痴迷,开始研究剪纸图案,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剪纸,有时一剪就是一整天。上世纪90年代,浦城县里兴办了第一期剪纸培训班,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利用闲暇时间,开始系统学习剪纸的理论知识,潜心钻研剪纸技艺。 进入21世纪,浦城采取各项措施做好剪纸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工作, 探索剪纸的产业化道路。2008年,浦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同年,周冬梅带着几名剪花手工业者,成立了“剪花嫂剪纸坊”,从事剪纸产品创作、生产、教学、营销。2014年,“浦城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周冬梅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丰富创作题材 焕发时代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民俗活动逐步消失,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传统手工剪纸也慢慢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周冬梅认识到,浦城剪纸技艺要永续相传,除了保持传统剪纸味,也需要有现代性的创新。 “过去剪纸都比较传统和拙朴,美感不足。”周冬梅对剪纸传统手工技法进行了改良,使用了眼科手术剪,让剪纸图案花纹更细腻,还采用了刀刻的方法,一次可刻出几十件,剪纸速度更快。她对剪纸进行装裱、包装,推出了卷轴类、礼盒类、画框类等产品,打开了剪纸的销售道路。 同时,周冬梅不断丰富剪纸创作题材,既有传统剪纸的花样又体现出时代特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的作品《新嫁娘》,以老式的雕花“月洞子”大床为背景,描绘一个新嫁娘在洞房里等待的时刻。周冬梅在作品中,大量应用了传统剪纸的寓意,“龙、凤、祥云、鸳鸯、花朵、石榴”等图案,表达了“喜事临门、龙凤呈祥、爱情甜蜜、早生贵子”的美好寓意。 周冬梅告诉记者,接到大赛通知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灵感来自小时候的生活记忆。她爷爷奶奶和父母过去都在剧团工作,从小她就会去看戏剧,看到过很多传统婚嫁的场景,作品中剪出的床也是小时候在农村常见的老式床榻。 “生活是创作的一大源泉。”在周冬梅看来,剪纸作品创作不光要有艺术的灵感,而且更是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剪纸技法等多个因素的融合。 今年疫情期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这让她感动不已,激发了她创作的热情。大年初一,她就拿起剪刀,创作了一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剪纸作品《和谐共生》。今年2月份疫情最严峻时期,她用了一周时间创作了《中国力量》,海陆空三军医疗大队奔赴疫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做摸排工作、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勇士写请战书、白衣天使剪去秀发等场景一一纸中再现。而作品上下处的牡丹花暗喻祖国花开盛世,医院屋顶上的喜鹊,预示着喜讯将临,即将迎来抗疫的胜利。 “我为这些特殊的非遗作品自豪,更为新时代的中国骄傲。”周冬梅和团队利用手中的剪刀在宣传疫情防控、礼赞医护人员等主题上创作了30多幅剪纸作品,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鼓劲。作品在网络上进行了展示,并在各地展览馆和高校、公园等场所进行展出。 如今“剪花嫂剪纸坊”生意越来越大,但周冬梅更大的心愿是做好剪纸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她经常带着“剪花嫂”们开办公益性质的剪纸培训班,并走进校园、单位、企业等场所,组织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剪纸技艺的魅力。疫情期间还制作教学视频在网上传播。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做好传承的工作。只要感兴趣的人多了,剪纸技艺就能走下去。” 周冬梅说道。下一步,她将继续研发、推广剪纸文创产品,让浦城剪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
view: 27467 |
| ||
| ||
| ||
| ||
| ||